
1962年11月22日,中印边境战场在经历一个月的枪林弹雨后突然陷入寂静,我方政府在达成对印还击作战目标后宣布主动撤军,这场边境战争正式结束。那么浩源配资,这场发生在中印边境地区的战争究竟谁是侵略者?谁又是受害者呢?今天我们就拨开历史迷雾,看清真相。
2024年10月,世界知识出版社再版发行了《印度对华战争》(India’s China War),这本书是由澳大利亚学者、资深记者内维尔·马克斯韦尔(Neville Maxwell)创作,出版于1970年。在书中,马克斯韦尔详细讲述了中印边界争端的历史演变和印度边境政策的形成过程,到最后爆发战争及停火后的双方局势,也被视为研究中印边界问题的权威著作。关于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谁是侵略者,谁是受害者这一问题,也可以在《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也可以找到答案。
毛主席曾在《参考资料》上看到过该书的部分章节摘要,看后决定翻译该书全本。周总理也曾经给出过评价:
“这本书写得很公正,因为我们此前与他素不相识,也未曾提供任何文件。他的结论完全是根据印度的文件得出的。”
我们都知道,中印边界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尼赫鲁所主张的“扩张政策”导致的,而扩张政策又是以“麦克马洪线”为基本蓝图的。那这本依据印度文件所创作出来的《印度对华战争》中的结论还会公正吗?
在这本书中,作者马克斯韦尔介绍道:历史上中印边界并未正式划定,中印边界西段所谓的“科学边界”和中印边界东段所谓的“战略边界”都是英国同沙俄争夺的产物。其实在这里说的就是“麦克马洪线”,这是英国殖民者当年为了和沙俄竞争而划定的中印边界,他们背着民国政府将中印边界从阿萨姆平原的边缘北推至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附近,将中国90000平方公里领土划归给英属印度。

“麦克马洪线”问世于1914年,但直到1936年英国政府才将其公布在英属印度的地图上,我们也是在1936年才知道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就对这样的中印边界线表示反对,所以“麦克马洪线”一直到1954年一直被标注为“未定国界”。“麦克马洪线”自诞生之日起就从未得到我方承认。
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们与印度之间就存在着一条长达2000公里的分界线,虽然没有正式划定,但这条分界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被双方默认,也被称为“传统习惯线”。这条分界线相比于“麦克马洪线”更靠南,也是被我方所承认的中印边境分界线。
另外,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明确表示:中印边界争端的主要责任在印度。这话确实不假。1951年,印度突然派出军队越过“传统习惯线”,向北推进,侵占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90000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在此前,新中国从未与印度有过任何摩擦,他们却突然向我方发难浩源配资,谁是侵略者清清楚楚。“麦克马洪线”从未被我方政府承认过,明摆着就是印度先侵占了我们的领土。
不仅如此,尼赫鲁在1951年侵占中国边境90000平方公里领土后,又派兵侵占中印边境东段“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兼则马尼,中段和西段的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波林三多、香扎和拉不底以及巴里斯等地区。
如果说他们在1951年的行为是为了恢复“麦克马洪线”,那他们侵占兼则马尼、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波林三多、香扎和拉不底以及巴里斯等地区的行动就完全构成了侵略。不论是在印度立场还是在中国立场,印度的行为已经构成实质性侵略。
在《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马克斯韦尔还提到尼赫鲁策划的“前进政策”,指出其目的是通过进占中国主张的领土,迫使中国军队撤出,将中国“清除”出印度主张的地区。且印度军队在1962年9月20日、10月10日向中国驻扎在克节朗地区的边境部队发起过武装进攻,这更佐证印度是侵略者的事实。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是受威胁者,所采取的行动也是为了保卫自身边界。

另外,在1962年10月20日中国边防部队向印度发动自卫还击作战前,中国已经做过许多努力,多次向印度提出和谈建议,希望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但狂妄自大的尼赫鲁多次拒绝建议,彼时的印度坚持中印边界已划定、不容任何谈判的立场,并对阿克赛钦地区提出领土主张,但这一主张没有任何条约、习惯或地理依据。
在《印度对华战争》中也记载:“印度政府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便认定此举不符合其国家利益,即便后来面临外交僵局与军事失利,仍坚持这一立场。”他们的目的就是占取中国的领土,所以在1959年向中国政府索要中印边境122000平方公里领土被拒后,印度军队在边境制造了朗久、空喀山事件,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多名战士。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仍努力克制,希望通过让步促进中印边界问题的顺利解决,但尼赫鲁却将此视为中国软弱可欺。在这样的错误判断之下,印度军队从1961年开始就在中国领土范围内设立武装据点,1962年4月以后更是加快建立武装据点的速度,先后设立43个武装据点。
据我方资料记载,印度当时侵占我方领土的面积以及部署对华战争的规模和程度都已超过过去的英帝国主义。在这样的情况下尼赫鲁一再拒绝我方的和谈建议。
到1962年10月2日,尼赫鲁公开宣布:印度政府要“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随后印度军队就开始在中印边界地区进行大规模部署调动。印度在中印边境东段地区部署了16000人,在中印边境西段地区部署了1个旅部6个步兵营、1个机枪营和若干配属分队共5600多人。

1962年10月17日、18日,尼赫鲁命令前线印军向中国边防部队发动猛烈炮击,挑起了大规模的边界武装冲突。尽管当时中国已进入备战状态,但未和印军进行大规模交火。
直到1962年10月20日得到中央军委命令后,中国前线部队才向印军发动反击。在第一阶段作战中,我军兵分两路,沿中印边境线分别从东段和西段向印军进攻。战斗开始后,我军东线部队针对印军前重后轻、翼侧暴露的部署特点,集中主要兵力从印军第7旅的阵地两侧发动进攻,短时间夺回被印军侵占的枪等、卡龙、克宁乃、沙则、扯果布、邦冈丁、达旺等地,歼灭了印军第7旅,收复“麦克马洪线”以南达旺河以北的部分中国领土。
西线部队在第一阶段的作战中则针对加勒万河谷、红山头、班公湖、巴里加斯等地的印军据点发动进攻。战斗持续至1962年10月28日,我军已经清除印军设立的37个武装据点。
1962年10月24日,中国曾再次向印度政府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三项建议,并命令东线反击作战部队停止追击。当时第一阶段作战已基本结束,我军以势不可挡的攻势在短时间内将印军击溃,印军在战场上的情况就是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大部分印军见形势不利很快就逃跑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方向尼赫鲁提出和谈建议。
尼赫鲁并不领情,反而在印度国内进行大规模的战争动员,继续向中印边境增兵。之后,印度在边境地区的兵力增长至30000多人,尼赫鲁命令印军部队在1962年11月11日、14日、16日向我军边防部队发起反攻行动,我军也同步增兵、反攻,在西山口—邦迪拉一线与印军展开作战,最终将战线推进至“传统习惯线”附近。
1962年11月21日,我军在达成自卫反击作战目标后宣布撤军,中国对印自卫还击作战宣布结束。
在整个中印边境作战中,我军共牺牲722人,负伤1697人。同时,在这场战争中,我军也重创印军6个旅,击毙、击伤印军4885人,抓获印度俘虏3968人。仅战争角度来看,中印双方都是受害者,都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但要是从源头来讲,这一切都始于印度的“扩张计划”。如果不是印度的一再挑衅和轻视误判,中印边界问题是可以和平解决的。
天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